现代科欧亚体育技发展合集12篇

发布时间:2024-04-21    来源:网络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科欧亚体育技发展合集12篇

  走高产量、高质量、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网络环境下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以及综合有效的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的广泛运用,确保了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就现阶段来说,世界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正在经历着意义非凡的革命阶段。一方面是农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普通农业向网络化农业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农业”;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牵动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广义讲,食物生产的研究从植物扩展到微生物,不仅有陆地生产还有海洋生产,这些科技发展会帮助人类提高地球的空间利用而生产出更多物质财富,还有高产量、高效益的种植、养殖业的壮大等。总之,世界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不断创新并得到应用,作为大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世界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能力,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滞后、农民收入低等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未建立健全。

  据调查,我国科研投资强度为2%左右,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比例大概为0.7%,两者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总量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人才。从近几年来看,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条件差、环境恶劣、待遇较低,导致相关人才严重流失。我国近十年专业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约为职工总数的20%左右,学术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头人、新兴学科专业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创新体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融合农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依托现有的相关农业机构,以部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及各级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高端农业水平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总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才会出现科技创新,其农业与经济等部门才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应合理完善财政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支出结构,改革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以及运作方式,健全财政体系农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以及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面发展。改善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要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高级专家授课,提高我国农技人员实际生产指导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农技研究推广奖惩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重点体现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和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奖励制度。

  现代的科技发展迅速。“千里眼”,“顺风耳”已出现了。日行万里已不是幻想。可是在这似乎美好的表面下,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环境污染。

  电的发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发现。电视、电脑、手机、吸尘器等等一系列现代工具已经代替了手。很受人们欢迎。可是,它们需要电来发动,电煤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是极不利于人体的。

  一次性筷子,看上去很卫生。可是这些一次性筷子是砍伐树木所制造的。一棵成长二十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双至8000一次性筷子。我们一年就要吃掉1000万箱一次性筷子。

  汽车、飞机等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大大方便了人们。但汽车所排放出来的尾气,会污染环境;飘向天空,会形成酸雨;被人体所吸进会有生命危险......

  现在的环境已经被极度污染,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爱护环境

  在全党范围内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通过听辅导、参加**党建网网络学院学习和自学,自己对这次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了深刻认识。

  通过学习,对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刻的领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恪守为民之责,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贯彻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围绕解放思想抓机遇,科学发展破难题,建设滨河**这个活动载体,带头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在学习上下功夫、在实践上做表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围绕市委确定的活动载体,将本职工作中的难点、创新点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通过学习,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国家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开发、技术培训的重要基地。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升园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辐射带动能力,将更好地引领**市现代农业发展,为农业十大产业基地建设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如何利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区域科技术创新的载体和成果转化的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农民培训、示范辐射的功能,如何营造园区的“洼地”效应,聚集相对集中的科技能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将其建成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如何将园区建设与**十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今后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着重抓好四个能力建设。一是增强园区研发能力建设。在继续巩固**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试验基点,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生实习基地基础上,完善园区种植业、奶产业等三个专家大院,添置相应的科研、培训仪器设备,完善生活设施。组建设施农业技术中心,开展设施农业技术研发。支持园区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今年在园区安排现代设施园艺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农田退水污染防治等5个科技研发项目。二是提高科技企业孵化能力。建立园区创业园,吸引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各界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到园区兴办科技型企业。三是提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继续完善园区已形成农业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涉农服务企业、农业科技110、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多元化的成果转化队伍,通过在示范区建立示范方点(场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畅通和拓展了核心区向示范区、辐射区的技术扩散渠道。今年将安排设施蔬菜安全生产技术规范、设施水果新品种示范及设施促成栽培技术示范、奶牛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水稻现代生产技术示范、作物营养管理等10个示范项目。四是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继续完善园区专家大院技术培训设施和技术培训场所,通过驻园区专家大院专家帮带,地方科技人员参与实施外地与省研究机构在园区的项目,承担“基层之光”培养计划任务,接纳大学毕业实习生,召开各类学术专题讲座、举办适用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培养当地技术骨干、当地乡土人才和农民。今年安排举办培训班50场次,培训6000人次。

  审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一方面享受科学技术发展所到来的文明成果,同时也承受着与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的令人不堪忍受的沉重代价,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价值理想相背离,成为一种超出科学技术本身而具有负面社会效应的社会问题。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针对科学技术发展所到来的伦理问题已经产生的负面社会效应进行过深刻的论述,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它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1)网络技术的概述。网络技术是以计算机信息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为载体,最大范围提供信息服务的一项新兴先进技术。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具体形式,也是计算机技术的新的发展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起,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已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观念及生存方式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网络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现有的社会伦理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网络技术所引发的隐私权、知识产权、国家之间不平等、非人性等伦理问题,人们有些不知所措。

  (1)隐私问题得不到保护。网络主张系统要开放,符号要通用, 强调言论的自由与人际关系虚拟沟通, 鼓励追求“真实”与张扬“个性”。作为它的结果,这也会使个人的隐私权被剥夺, 私人生活价值受到贬值。面对电脑黑客无孔不入的盗窃行为,信息的安全性就显得岌岌可危,人们往往在不知情中就受到损害,因而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据专家分析这种侵犯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对个人隐私的直接侵害。第二对个人隐私进行多手传播。第三对个人信息进行歪曲。

  (2)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欧亚体育。知识产权被定义为:公民或法人等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其从事智力创作或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又称为“智力成果权”、“无形财产权”,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商标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等方面组成的工业产权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摄影等方面的作品组成的版权(著作权)两部分。据专家研究,网络使用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知识产权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给侵犯知识产权的界定也带来了困难。第二, 有形载体的“无形化”, 使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和物质化不再明显。第三,在网络上有无产权的信息是难以分辨。

  (1)生物技术的概述。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分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这些技术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相互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是通过其中某个技术的发展带动其他技术的发展。例如“通过基因工程对细菌或细胞改造后获得的工程菌或细胞,必须通过发酵工程或细胞工程来生产有用物质。”按照现代生物技术的目的和用途,还可分为诸如医学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军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

  (2)伦理问题及反思。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美好的前景,它在为人类解决大量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产生社会问题。转基因生物产品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当人体食入转基因食品,就有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目前已经出现了饮用转基因大豆豆浆过敏、转基因西红柿导致过敏、坚果作为基因被导入其他生物引起人体过敏等现象。在进行转基因作物实验时,较为常见的标记基因是使用抗生素抗性基因来充当,这也有可能让人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转基因微生物有可能会与其他生物进行遗传物质交换,这样就会增强有害生物的危害性或产生新的有害生物,导致疾病流行。转基因生物可以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生物多样性。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抗盐碱、抗病毒、抗害虫作物的同时,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甚至一些物种会灭绝,还可能会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当转基因植物大面积种植时,由于转基因植物病毒载体使用可能导致病毒基因在全部细胞中普遍存在,它的重组风险比普通植物要高出许多,将会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

  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娱乐和教育等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医学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社会医疗事业推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对现代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这种变革,21世纪的医学教育对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作出积极回应,开展一系列改革的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并具有科学思维的医学人才。

  现代科技衍生出不同的门类和亚类,不同的门类和亚类渗透衍生出不同的交叉学科。在医学科技发展过程中,吸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环境科学、信息学乃至人文科学新理念和新技术,极大地刺激了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如核磁共振技术的引入无论在临床诊断还是在微观药物分子结构的研究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药剂学研究中引入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药质体、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促进药物的研发和使用,融合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在原有医学学科的基础上,发展了分子药理学、分子病理学等学科。因此,在医学科技范围内,单一的学科实际上已经集成了众多的医学技术,包括分子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方面的最新技术和知识。现代物理学、信息网络技术可进一步推进医学科技集成化,形成以某一学科为中心的技术群、知识网。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呈现快速化发展的特点,包括新的医学科学技术的建立、推广和应用。随医学科技的发展,医学知识出现爆炸式的增长,医学论文、专利、专著、方法等飞速发展,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随现代网络“高速信息公路”的建立以及网络的扩大和提速,医学科技、医学知识实现了实时传播,全球共享医学知识。无论普通百姓还是专业人士,均能及时获得医学知识的更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G手机的普及使医学科技普及更快,更全面。从局域网到有线互联网时代,再到无线网络,现代信息技术正加速医学科技和知识的普及。医学知识不再专属于专业人士,而成为被普通大众接受的知识。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新技术和新理论,包括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的引入。而新技术的发现则依赖于全新理论的指导。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现象,形成新的医学知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催生新的理论,又促进技术发明,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现代医学科技中理论和技术密不可分,实际上是以医学科技为核心的技术群落支持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明。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任何人都不可能以个人的行为独立完成技术和理论的创新。现代远程医疗系统的研发使来自不同领域、区域和层次的医学专家更加紧密地合作,为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由于医学科技集成化使科技合作在医学科研中更加突出,能更有效地提高效率。

  在人类社会实践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发展中,没有创造性思维很难产生创造性成果。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手段的涌现更加依赖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关系到医学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科学技术和理论应用与创新的主体,加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提升未来医学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尤其是现代医学生的培养中,要培养更强的创新思维,建立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灌输现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如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预测疾病的研究,需要在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疾病和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和处理能力预测某一医学现象的发展规律。要求研究者通过发散思维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建立并处理某些命题。

  首先,现代科技革命包括医学科技革命使创新思维、创新成果评价的主体由科学家个体转向科学家联合体。医学科技创新思维的提出往往来自团队的智慧。医学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如果没有群体意识,或失去了社会联系,任何一个医学科学工作者将一事无成。其次,科技革命推动科学家之间的紧密合作,包括区域间乃至国际合作,反过来,这种合作促进科技革命向前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现代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合作更加突出,联系更加紧密。最后,由现代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已经形成,未来成千上万的专业论文、专利、评论产品的出现,知识和技术可能围绕某一专题展开,尤其是在医学研究方面的论著和专利发明,任何个体都不可能全部掌握,只有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群策群力,才可能较全面地掌握其发展动态和前沿。现代科技革命发展的主体,医学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工作者组成联合体彼此紧密合作,解决科学问题。

  在医学教育基础知识(成熟的理论体系)的传授中,对新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介绍较少。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带来庞大医学信息量,每天都有成熟或不成熟的技术和理论观点出现,这些知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广泛认同的医学理论所替换或更新。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医学教育加强新知识和新理论的传授,为知识更新做好铺垫。如近年来提出的网络药理学(诸如信号网络药理学等)、小分子RNA干扰技术理论的提出,使医学工作者重新审视药物作用及机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提出观点并发展不同的技术。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升级换代,使复杂的医学问题简单化和实时化,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尤其明显。远程网络控制技术、网络会诊、远程课程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医学教育、解决医学难题和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医学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大学校园,而是向实现校际合作、教育资源和信息共享教育模式发展。如远程医学教育在继续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继续学习不需要长途跋涉,而是就地学习、更新知识。

  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现代医学教育产业的运作模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校际合作愈加紧密,诸如医学院校之间互派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互派访问学者等形式的合作。医学教育资源的急速膨胀也为学生学习选择范围扩大、个性化、互动式的终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这些现象充分说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下,尤其是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使现代医学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这将冲击乃至颠覆传统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某一层次的知识展开教学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现代科技和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方法、时间等可选择性增强。来自互联网的医学传播平台,如各级精品课程网站、搜索引擎、论坛、各种在线即时通讯平台,尤其是专业的医学网站,均可提供各种医学知识。因此,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应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扩大可选择范围,逐步将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至以学生为中心。

  面对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工作适应性强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设计培养目标,现代医学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坚持“产学研”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强医学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技能。

  现代医学科技革命促进全球化发展,医学高等教育要适应科技革命,就必须改革运作模式,按现代科技发展提出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办学模式,如公私并存、中外合资等办学方式,提倡开放式办学。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社团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模糊,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象牙塔式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服务,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即医学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源尽可能实现共享。医学高等教育所负的社会责任不单是培养人才,同时也要普及医学知识。随现代科技革命的推进,开放式的医学教育应为医学知识的普及承担更大的责任。

  创新思维是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创新思维作为智力的一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少年智则国智”,国人的创新思维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而创新思维的出现需要培养和熏陶。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显得很重要,在医学教育中同样很重要。首先科技发展,创新思维的培养依靠一线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可能,不妨邀请专职科研人员作学术报告或授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其次,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开阔的视野。在医学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主动获取医学知识并非难事,关键是发挥监督的作用。除常规知识传授之外,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阅读最新的医学进展并书写提交自己感兴趣领域的阅读笔记。此外,设立讨论课,要求学生阅读规定的文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创新思维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在医学教育中设立科研基金资助学生优秀的创新性想法。

  现代科技革命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合作、区域间合作乃至社团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1]。在临床医疗行为和医学科研中,合作尤其突出,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新技术、理论和方法,不可能单独承担医疗和科研项目。医学教育在培养个性的同时,还应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在现有的实践性课程中加强团队合作,通过分组和考核指标,对每一位参与团队工作的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评价。另外,参与教师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团队合作,形成团队意识。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特点,要求医学教育的内容更新,不能拘泥于以往基本知识的传授,而要拓展其内容,主要在新思维、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设备的介绍上突出新。教学内容最好由传授者自行拟定,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对教学手段应当不断提高和改进。信息技术发展和软件的发展,使教学手段发生巨变,大量应用多媒体技术,包括动画、视频、音频和幻灯演示等。此外,随着网络的发展,远程网络课程成为医学教育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医学继续教育中,提高了传授知识的容量和传授效率。如在高年级医学生的专业课教育中,可直接采用数据库,检索需要的文献,针对医学症状现场讲解,这样既丰富了讲解内容,更新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

  强化实践教学功能。实践是获得理论的途径,同时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让医学生接触较先进的设备,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新技术,同时通过对新技术和理论的了解和应用,始终坚持产学研的道路,提倡医学生参与学术团体的工作,接触较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拓展视野和提高实践能力。

  [1] 黄浩明,赵国杰.现代科技革命与科技社团的国际合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41-47.

  [2] 王余丁.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3):1-4.

  韩大元:最近,国际宪法学界非常关注现代科技与宪法学问题的研究,作为宪法学综合化的重要趋势,这一课题值得我们关注和认真研究。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现代科技发展与宪法、宪法学之间的关系。

  韩大元:没关系的。学术是自由的,学术上的见解是平等的。何况宪法学就是一门开放性和批判性的学问。它会按照事物本来面目说话的,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绝不粉饰。宪法学的品位就在于批判嘛。那我们就进入正题吧。

  王贵松:好的。多谢韩老师。我最近查看了一下资料,近代以来,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根据科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见解,第一次科学革命发生于哥白尼到牛顿时期,也就是16世纪40年代到17世纪末,产生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牛顿革命确立了近代科学的基本模式,深刻地影响了该时代的哲学与思想,说明了每一时代的主导科学一旦形成,就会对当时及其以后的科学与社会发展起到重大作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发生了第一次技术革命,它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

  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中叶,它以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生物学为代表。其中,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否定了上帝创造万物的教义,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人自身及人类社会的看法。之后爆发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则以电力技术为主导。

  19世纪末,物理学领域的三大发现,即X射线、放射性现象和电子的发现,引起了物理学的革命。以此为先导,20世纪40年代以后发生的,以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软科学的产生为重要内容,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交叉学科为特征的科学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学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40-60年代,以核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通讯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第二阶段是从70年代开始的,又被称为新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群的出现为标志,引起了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现代科技的新发展,已经从科学领域辐射到思想领域,为当代人的方法论与思维方式起到重新建构与定向的作用。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大大推进了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对法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您近年来一直关注科技与宪法、宪法学关系的研究,根据您的研究,这些次科技革命对我们的宪法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韩大元:你说的很对。科学侧重于解释世界,技术则侧重于改造世界。与近代科学革命的同时,也发生了技术革命。科学和技术合为一体,对宪法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一次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迁,带来了社会科学的巨大发展。科技的发展与宪法、宪法学之间是不是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我想,两者之间即使不是直接的对应关系,但也会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间接关系。

  从宪法学的历史发展看,现代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在宪法领域产生了知识推陈出新的局面。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直接成为宪法调整的对象,或者直接影响宪法学研究方法、宪法学研究内容及其宪法原则与规则的发展与变化。受现代科技的影响,传统宪法学的内容正在改变,其调整范围从传统的政治内容逐步转变为政治内容、经济内容、科技内容并存的机制,正在形成一体化的功能。

  这里,我想首先从宏观角度简要谈谈现代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宪法产生的。我们知道,宪法观念、宪法理论体系的形成与科技发展成果是不可分割的。我们通常讲宪法产生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即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思想基础与法律基础。其中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宪法赖以产生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科技的发展,当人们相信科技的力量,创造性地开发科技并在人类生活中广泛地运用科技成果时才有可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的进程与结果中都包含着大量的科技因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之所以寻找宪法这种治理国家的基础规则与形式,就是因为宪法在治理国家中能够形成社会共同意志,反映民意并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具有社会有用性与价值性。科技的发展给人们提供多样化的规则与方式,从客观上确立宪法存在的社会基础。

  具体而言,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扩大宪法学的研究范围。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日益发展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的形成直接影响了宪法学内容的多样性。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宪法学正发生重大变化,它所包括的知识、理论与规则日益科学化,并形成了有机的体系。比如,科技的迅速发展对宪法规范中确定的国家主权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国家的行为方式。美国学者沃尔特。里斯特在《技术与主权》一文中曾指出,信息革命正改变着全球的经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乃至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方法。今天在科学、技术、经济和政治的各个领域内变革速度如此之快,使构成国家主权和权力的一些基础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甚至国家的决策程序、政府活动模式及其议事日程等国家权力活动也直接受现代科技的影响。在人权领域,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权思想的传播、人权观的形成、人权社会价值的提升等方面也产生影响。

  其次,现代科技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宪法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牛顿科学是理性的标志,是理性主义的思想源泉。牛顿革命标志着科学与哲学的分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科学的严密性和精确性,观察和实验方法,在说明和解释自然方面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和成功,科学的方能获得了质的进步。机器大工业建立了以发达的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合理的劳动组织,通过组织形式把个人的能力资源汇成一个共同的资源,使管理成为社会化劳动的必要和实际的条件,泰罗的“科学管理”就是机器工业劳动方式的产物。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依赖于有着严密分工和合作关系的科技组织。宪法学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过程中,直接引用了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成果。同时,在现代科技与宪法的相互作用中出现了宪法学结构的多样化,宪法知识、规则与原则的合理性与联系性正在加强。在科技发展的条件下,现象反映了社会关系的纵向和横向的内容,宪法学作为“综合科学”(UnityofScience)的趋势日益明显。宪法经济学、宪法社会学、宪法政策学、宪法政治学及宪法哲学等新兴学科的兴起,实际上表明现代科技与宪法学理论的有机结合。

  王贵松:确实,科技的发展给在方法论上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没有科技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多种多样的方法娴熟有效的运用。有学者曾经指出,相对论革命是物理学基础的革命,它改造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时间、空间、运动、质量、引力等,建立了超越经典物理学的新的理论坐标系,把物理学置于一个与现代科学与实验发展相一致的新的平台上,实现了新的综合。如力学和电动力学、空间和时间、质量和能量的统一。相对论在开创物理学革命的同时,也引起了一场哲学革命,科学革命往往促成了思维方式的变革。量子力学革命标志着科学方法论的重大转变,这就是在科学中正式承认统计规律的合法性,承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这是从经典科学到现代科学的转折点。因果性、确定性、决定性,这只是世界本质属性的一个方面,而概率性、不确定性、非决定性则是世界本质属性的另一方面,只有二者的互补与统一才构成了世界的真实图景。揭示了科学研究中的主客体相关性,科研主体并不是与对象无关的旁观者,而是直接影响了对象及其结果。科学由于自身的参与,干预、改变并再造了探索的对象,方法和对象不能再分离,科学成为人与世界的一种博弈。科学不再作为客观的观众面对着自然界,它把自己看作是人类与自然这种相互作用中的一个演员。这和宪法上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还是非常接近的。

  韩大元:是的。现代科技的发展还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宪法文化的平等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代科技带来的文明成果使得人类在平等的环境中审视人类面临的问题,追求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宪法观念与价值的平等性。越是文明的社会,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分析与评价更趋合理与公正。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所谓未来世界文明冲突绝非是仅受道德信仰和地缘政治驱使的民族格斗,而是以高科技为底蕴展开的不同文明背景的民族在国力综合优势的竞争中表现的文化对抗与融合化冲突,特别是宪法文化冲突将在非常广泛的范围内影响社会结构变革,而宪法文化的交流,必然要求宪法理论的开放性,使宪法学在科技发展进程中拓宽其研究领域。

  王贵松:您刚才讲的是否可以理解为现代科技发展对宪法学的积极效应。我觉得,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对宪法学有积极效应,对宪法自身也有一定的积极效应。是不是也可以分成这么两个方面呢?

  第一,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宪法的产生,扩大了宪法的调整范围。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生产力的性质、水平,推进了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变革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国际一体经济化。正如您刚才所说,宪法的产生和科技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没有科技发展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就不会资本主义经济这一宪法产生的经济基础。而且,科技革命的发生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与科技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例如,在欧洲,印刷术的应用使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得到有力的扩散,打破了封建王权与宗教神权的思想垄断,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革命性工具。牛顿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整个启蒙运动的纲领是自觉地建立在牛顿的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的,并且从牛顿的辉煌成就中派生出启蒙运动的信心。这就为间接从文化基础上推动了宪法的产生。

  韩大元:对,宪法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四个条件都应该和科技发展相关的。有的因素虽然不是直接的关系,但至少也是推动了相关条件的产生。在政治条件方面也是如此吧。人权观念的广泛传播,也是与科技发展相关的。在法律方面,人们在科技研究中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训练有素从而也带来立法技术的完备。当人们发现运用法律不能完美地治理国家的时候,宪法的产生也就是必然的了。

  王贵松:宪法产生之后,科技进步也需要宪法的保障和推进,由于科技活动引起的社会关系有些情况下也需要宪法调整。国家要不要支持科学研究,要不要对科学研究进行合理的限制,以及怎样进行限制,限制的标准等等,都需要宪法进行确认和规范。举个例子来说,近代宪法上一般都是规定通信自由,而在现代宪法中,很多都是规定了通讯自由。这是由于人们交流信息方式的增多而产生的。宪法的调整范围从有形的空间扩展到了无形的空间。这就是近代科技发展对宪法调整范围的影响。

  第二,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宪法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科技的发展,为自由、民主、正义等宪法价值创造了物质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使人们免于饥饿,让人们有可能过上健康文明的生活。电子科技发展带来的信息革命,使人们可以进行更广泛、更直接、更便利的交流,拓展了、结社自由等权利的空间。在因特网时代,国家不再容易控制人们的网络信息交流,削弱了集权控制的能力,增加了公民的自由度。由于因特网技术的发展,公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得到提高,参与方式日益多样化。随着信息的大量获取,公众对体制运行的评价标准与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不断寻求新的未来政治参与的结构与模式。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使,也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手段。公民的生育权可以通过体外授精试管婴儿的方式得以实现,死刑犯的死亡也因为注射方式的使用而更有了人的尊严。科技的现代化也推动了人的现代化。哥白尼改变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信念,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人是宇宙中心的信念,改变了人观察世界的坐标系,以一种非中心、非至高无上的观念去客观地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动摇了宗教的科学基础,打破了宗教信条与理论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人的地位和价值,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得到提升。

  韩大元:是的。除你讲的两个方面外,还有一个方面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宪法的发展又提供了契机。现代科技的发展虽然给宪法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对宪法价值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冲击。在信息等技术高度发达的科技时代,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何得到有效的保障,都给宪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代科技发展,使人们反思宪法。这些都有可能带来宪法价值、宪法制度、宪法规范的进一步更新,也就为宪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从宪法发展的历史看,科学技术一直起着推动宪法发展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不仅决定一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对于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不同形式的成果。宪法是社会需求的一种最高的概括与规范,以社会为基础。而社会变革主要受科技发展的影响,以科技进步为其变革的背景,宪法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实际了意味着宪法积极吸收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以宪法能否适应科技发展的正面效应的要求为其出发点。由于宪法的内容、形式、调整范围、调整方式、调整过程及其调整效果等各个环节都受科技发展的影响,它在客观上构成宪法发展与变化的内存基础,它是通过社会需求所反映的科技发展的成果。也就是说,在特定的国家中,宪法发展必须以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并以此来确定宪法发展的基本目标。当今世界,宪法发展与科技发展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处于同一宏观体系之内。

  现代科技革命:指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以及由于物理学革命的影响而引起的自然科学的其他学科的突破性进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物学的革命和系统科学的诞生。当今世界正日益强烈地感受到现代科学革命浪潮的涌动和冲击,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为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科技群,是一次世界性的、全方位的科技革命。这场革命把我们带进了大科学、高技术、信息化的新时代,科学技术成为衡量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尺度,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现代科技革命的基本特征表现如下:

  二战后,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变,一大批殖民地和附属国取得了政治独立,也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现代科技革命不只是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展开,同时也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经济体系同时并存的全球范围内展开,其规模、深度和影响都超过了以前的科学技术革命,具有世界性。

  有统计数据表明,现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化的速度远远高于过去。例如现代科学文献每年有400万篇,年增7%~8%;科学出版物每6年~7年增长1倍。科技产业化进程在加速,一种发明到它应用成熟的平均时间已缩短在10年内,因此人们惊呼“知识爆炸”。这种高速化发展的现代科技革命已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变革。改变着世界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改变了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面貌,最终导致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革新。

  这是科技革命的内涵发展特征的体现,有三层含义:一是微电子信息技术取得划时代成就,成了现代科技革命的核心内容,带动现代科技和产业突飞猛进;二是信息革命的实质在于解放人类智力劳动,促进人类劳动智能化;三是信息革命创造了信息时代和人类信息文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集成电路发明后,微电子信息技术创造了人间奇迹。集成电路的硬件基础和高级软件相结合,成了新时代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武器。

  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劳动组织特征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科技活动全盘社会化,社会科技集团、国家科技集团成了科技劳动的主要形式;二是现代科技流动的国家化在迅速加强,如中国的三峡工程,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等;三是现代科技活动的国际化,如欧洲尤里卡计划、地球资源综合调查等;四是形成大规模社会化、国际化的大科学建制,实现高度社会化的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力量的系统优化,并为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服务;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创造着新时代的人类文明。

  体育产业指的是为社会提供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的同一类经济部门的总和,分为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业两大类。体育服务业包含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场馆服务业、体育培训教育业、体育资讯业及体育会展旅游业等。体育用品业包含:为体育运动器材设备的生产与体育场馆建筑业、体育科研仪器业等。体育产业市场的中心是体育服务市场,其中的核心内容是向体育团体、体育爱好者提供全面的服务。

  体育产业管理,是以体育产业部门经营行为合理化为目的,为实现经营目标所从事的各种管理工作的总称。它包括:对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体育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关体育产业法规的制定,对各类体育产业部门进行协调和监督的宏观管理,以及体育产业部门内部经营活动的微观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体现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制为保障,以经济方法为主要管理手段等特点。由于“体育就是享受生活”,因此体育消费市场氛围中,体育市场体现着其服务性、情感性和合作性三大市场特征。体育产业所强调的理念是“重于合作而不注重于竞争”。

  无论是从提高竞技水平,还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看, 体育运动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体育需要科技,科技推动体育的发展。早在1989年第3次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上我国就提出了“科技兴体”的口号;第4次全国体育科技会议上又提出了“要把发展体育科技放在体育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在1999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做了《加强创新,深化改革,把体育科技工作推向新纪元》的工作报告,并决定保留加强体育科学研究所,调整并充实运动医学研究,组建总局体育信息中心,提出《2001年~2010年体育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初步反映了我国体育高层职能部门对未来体育科技工作的重视。科技兴体是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实现体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科技革命正在全方位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其深刻影响不仅促进体育教学和训练、群体的科学化,加快了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而且促进体育再教育产业、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产品国内和国际市场逐步形成,使体育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大大加快了体育科学化、产业化的进程。在新经济和信息技术时代,必须坚持“科技兴体,以人为本”的方针,是完成体育事业 “十一五规划”的强有力保障。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代精神,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中国体育才能实现腾飞!

  电视传媒对体育产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NBA同电视媒体合作,使其成为世界性的体育产业,每年的NBA全明星赛有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运用41种语言向全世界进行现场直播,仅电视转播收入就达5亿美元。1964年东京奥运会首次利用人造卫星向全世界做了电视实况转播,使奥运会的影响迅速扩大。70年代,奥运会的收入开始数以亿计。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纯赢余1.5亿美元。国际奥委会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国际奥委会的电视转播权销售,以及赞助商的赞助金额将占全部市场收益的72%。随着奥运会影响力的日渐增加,奥运会与电视媒体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奥运会期间,奥运会比赛无疑成为人们关注的第一焦点,奥运会就成为商人眼中最好的广告载体,而电视媒体通过奥运会大大的赢利。因此,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的销售也水涨船高。在1960年,在美国加州举行的冬季奥运会电视转播权第一次用于商业销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仅用5万美元就购得转播权,而该公司在购买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转播权的费用高达3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出售转播权的收入已达7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电视转播收入为13.18亿美元,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的收入达到14.82亿美元,北京奥运会出售转播权的收入预计达16.97亿美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于健身有了更大的需求。科技的发展使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大的提高,从而使人从繁重的各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休闲活动。因此,体育健身娱乐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人们主动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运用到体育健身中。例如,美国就开发出含有高科技的多功能的力量训练器械帮助人们训练不同部位肌肉的力量。同时,原来应用于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方法也逐渐在体育健身中得到应用。例如,采用科学的身体机能检测方法、手段、对人进行科学的评价,并给出科学的运动处方。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

  由于体育用品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与现代高水平竞技运动技术的发挥密切相关,因此,体育用品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现代科技成果的综合结晶。例如,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被应用到体育用品生产领域中来,加大体育用品生产的高新技术含量,以适应现代高水平体育运动不断发展的需求。例如美国、澳大利亚能在悉尼奥运会前取得多项竞技体育器材的研究成果,和他们大量应用航天、军事等部门的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是分不开的。据报道,美国每年单用于竞赛自行车制造的航空材料钛合金就有25万吨,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乒乓球发球机的研制不仅可以简单地以机器代替人的操作,而且能够通过速度、力量和旋转的变化使发球难度更加人性化。田径塑胶跑道的面层品种由原来多年不变的聚胺脂混合型,表面有颗粒传统型的单一做法,已发展为橡胶预制卷材、透气型、复合型等多品种。这种科技成果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不仅可以提高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效果,而且可以使运动更科学、更安全、更环保,以满足不同使用对象的要求。

  长期以来,体育管理是体育实践中相当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宏观方面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验与依靠个人智力阶段,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体育管理的系统理论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研究和发展体育管理学。它将全面运用现代管理原理与方法,研究如何发掘人的潜能和节省各种资源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体育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自动化。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体育要发展,而且要协调发展,其前提是完成体育产业体制改革。协调发展,是体育产业的理想境界,也是体育体制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不进行改革,协调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而不协调发展,改革就是一场徒劳。在改革中实现体育体制内部结构的协调整合,体育体制与外部经济社会的协调运转,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现在科技革命对体育产业与管理的影响和促进是全方位的,我们国家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乃至体育事业的同时,一定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

  [1]王秉彝:体育科研数学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林德宏陈文林: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史文清张金英:科技进步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07)

  科技进步是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决定于整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科普教育重要场所和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重要阵地的科技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我国科技馆事业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具有广阔前景,但也存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更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讨的诸多问题,现就如何实现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从科技馆管理创新、展品创新、服务方法创新及功能创新四个方面浅谈创新对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创新就意味着淘汰旧东西,创造新东西,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学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他们现在都包含着人们的精神和创新”。在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因循守旧的管理思想、制度和方式必然会严重阻碍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脚步。要想彻底摒弃这块束缚科技馆发展的绊脚石,我们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方式,这正是现代科技馆管理的本质所在,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哲学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事情都是靠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来实现的,思想意识的创新必然会带来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科技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促进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迅速增长,这些都对现代科技馆的科教服务理念及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管理思想意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馆的发展需要,面对这种环境,谁能感觉敏锐,事事做出快速反应,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作为科技馆管理创新主体的领导者,只有抢抓机遇,高度适应新环境,创新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密切关注未来发展趋势,打破科技馆管理常规,改革原始的、落后的管理工作流程,以超前的意识果敢决策,促进科技馆管理工作的变革与更新,才会打造出高水平的科技馆管理水平,从而为现代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因此,思想创新对于科技馆的管理创新起着决定作用,它是科技馆管理创新的根本。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管理都不能离开制度,但僵化的制度不可能充满生机与活力,科技馆要想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制度。国内外诸多管理理论的研究都已经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技的优势,而实现人才和科技优势必然要靠创新的制度去保证。科技馆过去的管理制度常常是过多地规范人的行为,甚至以不犯错误为出发点,不鞭策落后,也不鼓励积极进取,抑制了人的首创精神,窒息了新生事物的嫩芽,这种僵化的管理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步伐。科技馆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要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扬弃,通过改革与创新,建立一套崭新的运行管理制度,为现代科技馆的管理创新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保证。

  正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原理,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它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就要改革或完善原有生产关系,使之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馆管理也是一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科技馆必须改革固有的僵化体制,开拓思路,创新管理方式,营造一种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环境。从这种意义上说,管理方式创新是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科技馆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我们的人才观念深入人心,吸引更多有志于科普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到科技馆工作,从而为科技馆事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科学普及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以创新精神不断研制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展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是加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效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在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一般来说,现代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具有见效缓慢、公益性强、周期长与风险大等多个特点,不能单纯依托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实效性作用,需要积极加大政府的投入,并确保开发主体的地位,充分结合当前市场调节的相关办法,积极鼓励企业与其他民间组织参加相关产品的研发研究工作,进而有效节约现代农业科技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二是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需要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实现农业科技的研发与转化并重。并将农业科研开发与和市场推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纠正长期以来重视学术而轻视利用、注重研究而轻视推广的倾向,并逐步加大关系到当地国计民生的现代农业科技的投入,适当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切实调动当地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持续升级。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发展高效现代农业,推动农产品实现深加工,让农产品加工链条逐渐向多功能方向延伸,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投资力度,并注意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当地优势加工业资源,以畜产品、粮油、水产品等相关领域为中心,并且创建技术研发的机构,强化农产品技术的推广与研发,强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大产学研的培训与合作力度,推动相关产业工程的有效实施,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相关高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高效协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的贡献效能,增加农产品的加工业在整个农产品总产值内的比重,并确保农产品在加工业中成为农业支柱,促进农业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对当地推广服务机构以及资源加以整合,并且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能力,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措施,为农业科技的顺利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农业社会化与标准化服务体系,为科技推广提供情报与信息,强化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参考。

  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尤其是人均耕地和人均水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物需求逐步多样化、高质化,对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农产品的多元化、标准化,保障食物安全的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艰巨而严峻,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新空间。

  建国以来,我国培育并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有6000多个,粮、棉等主要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5次至6次,每次更换都增产1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左右,比“九五”期末提高11个百分点。超级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与药物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成功开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效地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健康发展。“十五”期间,通过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良种培育与耕作栽培结合,在农作物良种培育、高效栽培与农作制、地力培育与清洁生产和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粮食、畜产品、水产品等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条件。目前我国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上,从经济规模上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递增,国家财政实力大大增强,可以更好的支持现代农业。目前全社会资金充裕,居民储蓄、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社会也有能力来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服务业发展较快,农业发展相对较慢比重较小,一般来说当社会结构中农业比重低于20%时,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就应该加快。

  党中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将农业列入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2007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农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和谐的关键举措。

  据统计,近5年国家财政对农业、水利和林业三个部门新增科学事业费7亿多元。2000-2003年,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农业科技总投入共计58.4亿元,其中863计划18.8亿元,公关计划15.9亿元,973计划3.1亿元,转基因专项、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业科技园区等其他项目20.6亿元。国家科技计划农业领域的投入,在“十五”期间达到80亿元左右,比“九五”增加了近3倍。

  总理在中国科协“七大”明确指出:“中国已经到了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创新是引领和支撑我国农业从单功能、低效益、高资源依存型的传统农业向多功能、高效益、高科技依存型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面对未来,农业科技工作必须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仅要从粮食安全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更要着眼于“引领发展、拓展领域、延伸产业和升级改造”的发展目标,占领高技术,拓展新领域,创造新市场,培育新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重点跨越,支撑农业发展,引领产业未来。

  “十五”期间,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重点任务,通过农业和农村科技计划的安排,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在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等主题计划中,安排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

  农业科学研究紧跟世界前沿,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家蚕基因组、家鸡基因组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依靠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选育培育成功一批优质、专用、高产、多抗农作新品种。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

  转基因技术获得突破,产业化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转基因植物种植国家。2006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8095万亩,其中生物技术棉花种植面积已达到总面积的75%以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主产省的国产生物技术棉花种植率达到100%,棉花单产达到80千克/亩,棉花总产量达到650万吨。数字农业研究和开发应用引领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加速了高新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中应用的步伐。

  “十五”期间,农业领域安排了一批973计划项目,建设了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农作物、畜禽生长发育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为农业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2、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星火计划是我国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计划。其宗旨是: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星火计划通过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累计培训农民超过5000万人次,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国家层面的引导,带动了地方科技培训能力的提升,如浙江省丽水市建成了一个具有2000个培训点,能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194个乡镇、80%的村和60%的专业大户的农村科技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各地在开展星火科技培训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新的培训模式,如浙江、四川等省的“培训券模式”,安徽、湖北等省的“定单培训模式”,河北省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模式和广东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一条龙”模式等。

  “十五”期间,通过国家层面的示范,引导各级各地培育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模式、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愈万个,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国、覆盖农村各行各业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把大批科技人员引入农村生产一线,提升了农村的科技服务能力,改善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环境。

  为了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加快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2001年国家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大幅度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支持力度。据统计,2001年至2005年,中央财政共投入科技资金13.5亿元,吸纳地方和企业配套经费32亿元,支持了2333个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成功实施促进了一大批先进实用成果的转化、示范,推动了农业新品种、技术书、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中试熟化和应用,转化应用动植物新品种1623个,开发新产品1803个,实现工业增加值4.4亿元,为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增强了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村加速发展的动力。

  3、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农业科技园区等工作,为农村科技进步提供了条件保障

  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创造性地构建了由14个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平台理事会决策体系,吸收国内70%以上自然科技资源的655家资源机构加盟,建立了由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E平台、32个类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系统盒535个自然科技资源数据库组成的共享信息系统,抢救性地收集和保护了64.5万份(号)濒危、珍稀自然科技资源,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资源共享氛围,培养造就了一批服务于科技资源共享的专业队伍,盘活了科技资源,有效提高了共享的效率,促进了科研效率的提高。按照党中央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部署,2001年,国家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国家“十五”期间,全国共建设了36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孵化了一批颇具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产值累计965.9亿元,销售收入累计676亿元,年净利润总额累计105.3亿元。园区的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示范、企业孵化、农民培训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吸纳就业人数累计超过139万人,累计带动周边地区1254万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0-500元。

  4、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专项工作的推进为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2002年,科技部和人事部共同推动了科技特派员工作,2004年底了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截至2006年,全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已扩大到 24个省(市、自治区)的593个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统计,2005年个试点地区共选派科技特派员23115人,引进新品种11885个,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2109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7435个,项目年新增投资55.57亿元,实现年利润30.03亿元;科技特派员试点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平均超过15%,安置农村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296多万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目前部分省份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农业专家大院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机制也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份得到推广,一大批科技人员走向农村基层和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在农民增收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贡献作用。

  为了加快我国现代农业的进程,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大幅增加农业和农村科技投入。例如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工业领域和农社领域的经费比例从原来的七比三调整到五比五,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和97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中,都向农业领域倾斜,如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领域“十一五”期间第一批项目初步安排30亿元,863计划在“十五”仅一个农业主题的基础上,“十一五”现代农业单独设置为一个领域,拟投入14亿元。

  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全球高科技发展前沿,以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领域为依托,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切实加强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食品生物技术、数字农业技术和农业智能化技术等前沿技术创新,显著增强我国在农业高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重点研究动植物品种分子设计、精准作业技术、农产品生境控制与质量分子检测技术。组织实施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动植物分子育种、农业生物药物创制、精准农业装备、海水养殖种子工程、海水养殖设施、生物转化等重大项目。着力开发重大产品,促进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

  按照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和农村科技的迫切需求,国家支撑计划要大力发现代农业技术,运用生物、信息等技术,加快传统农业技术升级,培育现代农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在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食品加工与物流、农林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农用物资与现代农业装备、生物质综合利用、农业防灾减灾、生物能源开发、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工作上,突出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能力。该工程立足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为主攻方向,涵盖我国12个粮食主产区所在省,坚持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并举,力求通过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和技术的大面积应用,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要加强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研发,重点开展耕地质量调控、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施药,节水农业,免耕栽培,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等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加快农业节能、节药、节肥等节约型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三是要适应农业多功能发展的需求,大力加强现代农村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为培育现代农村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开展畜禽健康养殖与新型工业化生产模式技术,新型高效安全饲料技术,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及奶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促进健康养殖业的发展;开展特色杂粮生产及加工利用技术,农林特产资源高效利用与开发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进特色农村产业的发展;组织实施农林生物质工程,研究开发以生物能源、生物基产品为重点的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推进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开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关键技术,安全绿色储粮关键技术,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功能食品研制与开发等,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开展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防沙治沙关键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关键技术,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商品林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关键技术,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技术,竹藤资源培育与高附加值加工技术等研究与示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发展新型高效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多功能农业设施与装备、现代机械化耕作技术及农村建材与环保技术,农村新能源与节能关键技术,促进新型农用工业的发展。

  四是要加快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技术进步。开展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加强数据库的应用和公共服务。开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信息软件与硬件等信息产品,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为加快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提供技术保障。

  要针对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加大科技投入,在保持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重点支持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加大大型科技设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改善农业科研条件。要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农业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的有效重组和系统优化,形成以农业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农业与农村基础性公共科技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要继续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与转化,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重点支持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转化与应用。国家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扶持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依靠科技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农村沼气,绿色村镇小康住宅建设和清洁能源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继续做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为现代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示范基地。引导和鼓励企业参加国家农业科技计划的实施,积极培育和扶持有竞争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促进农村特色和优势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以科技服务“三农”为目标,把握农村科技服务多元化、产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业人才与乡土人才向结合、科技服务与其他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在继续努力发挥原有农业和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作用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农村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星火110、农业科技入户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构建和完善新型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地方和基层各类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努力为基层广大企业和农民提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术、信息、人才、财务、融资、法律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大约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2002年至2005年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9.1%、40.5%、41.8%、43%。以城镇带动乡村、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促进村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未来我国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并将成为农村科技拓展、延伸的重要领域。“十一五”期间,城镇发展领域要围绕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争取突破一批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农村小城镇示范基地,为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提供强力科技支撑。乡村社区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开展农村城镇化规划标准研究、农村住宅及乡村社区管理研究,解决乡村与城镇化发展急需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集成,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示范工作,引导建设一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和示范乡镇、村,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认真做好科技富民强县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选择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加强技术集成推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着力改善限于科技创新环境,加快县与科技进步;改进县域科技管理,促进县域科技管理创新。继续开展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和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建设工作,新建200个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推动县市科技进步。

  在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同时,针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积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励和引导农业企业真正成为农业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实施机制,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国家有关科技计划要充分反映企业、产业发展的需求,项目评审要更多地吸纳企业同行参与。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对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牵头承担,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实施新机制。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欧亚体育欧亚体育欧亚体育

作者:小编

【返回列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