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体育科技发展范文10篇

发布时间:2024-03-27    来源:网络

  **期间,我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坚持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达到47个,全省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年达到约11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其中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3.13亿元,比**年增加2.7倍。组织实施了128项重大科技项目,农业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其他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得到加强,数字化消费类电子产品、洁净煤燃烧技术、非晶材料、氟化工、新农药、新药物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53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7.5%。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速发展,1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培育了64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保和节能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广泛运用,进行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工作,设计、管理、营销等软件技术应用推广初见成效;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在**年底前已基本实现向企业化的转制,农业和社会公益类院所完善内部运行机制,逐步推行企业化管理。制定并落实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留学回国人员和科技人员投身创业人数逐年增加。技术市场初步得到培育和发展,**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登记额达27.1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力度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论文数连续几年居地方自然科学基金的前列,有100多项基础性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全省已建立81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3个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117个企业技术中心。

  **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国际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科技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前途和命运的决定性力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加入世贸组织在即,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发展环境不断变化,对科技进步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发展、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良好的机遇。当前科技进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科技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尽合理,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缺乏;科技投入不足,企业自主研究开发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品还比较缺乏;技术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科研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带动能力偏弱。这些制约我省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落?quot;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抓住世界科技革命的机遇,紧紧围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要求,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把浙江建设成为科技强省、经济强省。

  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的精神,以建设科技强省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线,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保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以技术跨越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我省现代化建设进程。

  --坚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力推进产业化。科技活动要以实现产业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技术结构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技术链的延伸带动产业链的延长;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新兴产业;着重加强区域支柱产业的科技进步,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欧亚体育科技发展范文10篇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推进技术的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商业性的专有技术的研发,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引进、吸收、转化和创新,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出资的科技活动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贯彻突出重点、综合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方针,着重加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科技研发攻关;要继续加大投入,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组织基础性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协同攻关,形成科技发展的新优势。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打破条块和区域内外分割、产学研脱节的科技活动的组织架构,实现省、部科研设施的重组联建,以加强产学研合作为重点来调整优化科技力量的布局。广泛开展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组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和利用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水平和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坚持科技体制创新与培育技术市场相结合,进一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进步机制和环境。坚持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促进科技发展。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对技术中介机构管理的规范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市场管理的法制化,技术市场载体的信息化、网络化,进一步培育和繁荣技术市场;加快科技计划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科技奖励制度等方面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融资等各项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以优良的环境集聚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充分调动方方面面追求科技进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到**年,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排序力争进入全国前5位,为科技强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科技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成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效支撑。

  --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力争达到18%。

  --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大提高,区域支柱和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主要农作物和畜禽、水产的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区域支柱和特色产业的技术层次达到发达国家九十年代末水平;制造业、服务业和大中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R&D)经费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省、市、县(区)财政科技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7.8%、4%、3%。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发表的论文数处于全国前列。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进入全国前3位。主要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区域支柱和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基地、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培育技术市场成效显著。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进步机制基本形成;以信息化、网络化为载体的技术市场覆盖全省,科技成果展示、洽淡、交易活动主要通过有组织的信息化技术市场进行,全省技术市场年交易额达到50亿元以上。

  --科技发展环境日益优化,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科技进步是发展动力的社会共识基本形成,科技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法制环境、投资融资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和环境更加改善,科技人才的培养、集聚和使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全省科技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40万人以上。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本条件。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克服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偏面想法和做法。按照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继续强化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体现地方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优势产业。按?quot;创优势,争一流的要求,在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群,实施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下功夫,推进天堂硅谷的创建,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建设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扩大面积规模,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特色;明确功能定位,划定孵化、产业、生活服务等功能区块。进一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网络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大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大企业、大集团和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加快孵化功能建设,建立各类孵化器,并提供种子资金、风险投资等创业支持,大量吸引留学人员、科技人员和企业家来区创新创业。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建立精简、效能的办事机构,当地科技行政部门要主动介入对高新园区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建设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培育现代城市经济,集聚高素质人才,塑造现代城市形象。到**年,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进入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先进行列;宁波、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达到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平,其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取达到全国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一流水平。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800亿元以上。

  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在新兴特色产业明显且相对集中的地区,着力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增强相关产业、技术、人才的集聚能力,提升区域新兴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以基地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研发机构,加强专业孵化器建设,加快新兴特色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建设融信息交流、技术贸易、人才市场为一体的科技服务机构,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到**年,全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达到30个左右,技工贸总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省、市、县共同支持、逐级培育的办法,在全省扶持发展1500家以上省级和部级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力量培育300家左右上规模、上水平,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家和省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形?quot;四个一批,即:100家以上研究开发能力较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以出口为主、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在国内外股票上市、经营业绩优良的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市场份额较大、在全国行业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超50亿元、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5家和50家以上。同时,要发挥浙江优势,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通过科研院所改制、原有中小企业改造提升、科技人员领办创办、购并校办院办企业等多种途径,走出一条转化、培育和壮大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路子,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家以上。

  培育20个高新技术产品群。选择具有浙江特色和优势、发展潜力大、产业链长的若干领域,每年实施若干高新技术产品群培育重大专项,采取各级科技行政部门共同支持、滚动发展的方式,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高新技术产品群。在电子信息领域突出发展:计算机软件,高速宽带信息网络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和光通信产品,信息家电产品,大规模集成电路,文化教育娱乐类电子产品。在生物工程和新医药领域重点发展:生物药物和疫苗,新型合成药物和中药,生物农药和兽药,动植物新品种,特色、绿色和海洋生物食品。在新材料领域加快发展:新型电子材料,纳米材料,氟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在光机电一体化、环保和其它领域重点发展:先进制造设备,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环保、高效节能和绿色能源产品,新型设施农业技术装备。

  实施70项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在我省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每年筛择并组织实施15项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在全国领先、市场潜力较大的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集中力量进行扶持,逐步形成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拳头产品。各市县每年也要确定并实施一批本级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形成省、市、县的重大科技项目群、产品群。项目的实施和投入以企业为主,各级财政共同扶持,引导金融投入,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围绕各地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技术需求,抓住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大发展的机遇,以加快急需的共性、关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服务业电子化工程、生物技术示范工程、纳米技术τ霉こ桃约跋喙刂卮罂萍甲ㄏ睿平┮迪执⒅圃煲敌畔⒒头褚档缱踊獭?br

  以培育新种子种苗和开发推广精深加工技术为重点,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星火示范县和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为载体,组织农业高技术、新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安全生产技术和其他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育形成40个左右新种子种苗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特色产品生产等示范基地,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和发展效益农业的新型组织形式。重点建设8个左右省级以上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以农业高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星火示范县,以竹、茶、蜂、菇、桑等为重点,集成种子种苗和种养技术、产后加工技术,延伸技术链,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加快形成浙西南星火技术密集带;继续建设好科技兴海示范区,积极发展海水增养殖、海洋药物和功能食品等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实行农科教结合,吸引工商企业和外商投资,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

  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和开发推广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为重点,着力提升传统工业技术水平。加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应用,在各地支柱行业普遍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选择一批企业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提高企业设计、生产、营销和管理水平。同时,要引进、开发和推广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装备。积极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术,提高药物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开发专利新药;加强中药材人工栽培技术和中药有效成份萃取技术的研究,开发中药新剂型。加快纳米材料在纺织、化工、轻工、建材等行业中的应用,改善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

  以推进服务业电子化为重点,提高服务业技术含量。积极研发和推广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房地产、旅游、教育等行业的软件,突破信息传输和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构筑金融保险、现代市场、物流运输、远程教育等信息系统平台。继续发展各类专业市场网站、行业性网站,以及为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服务的信息、咨询网站,开展电子政府试点,推进企业上网,加快发展新型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报刊、出版、印刷、音像、电子光盘等传媒业,提高我省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产品档次。加快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创新、产业化的要求,围绕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目标,确定一批高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明确科技研发的重点。每年确定一批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着力解决10个重大技术和100个高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

  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技术、宽带通信和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技术、光电子与光通信技术、信息家电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

  在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开发基因重组技术、转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菌种选育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中药人工栽培技术、中药萃取技术。

  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开发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氟化工技术、晶体材料技术、膜分离技术。

  在机电一体化领域,重点开发数字控制与伺服系统技术、智能化技术、精密制造技术、传感与自动化测量检测技术。

  在环保与节能技术领域,重点开发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污染防治及处理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绿色能源技术。

  在农业高技术领域,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安全生产技术、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

  在上述高技术中,突出抓好10个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技术、宽带通信和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技术、数字控制与伺服系统技术、基因重组与转基因技术、中药生产现代化技术、酶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与菌种选育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quot;三废治理与清洁生产技术,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在工业领域,重点开发CAD、CAD/CAM/CAPP、CIMS、计算机过程监控等技术,新型分离、催化、合成、聚合、复合、超细化和聚合物改性等技术,新型、多功能、代用墙体材料制造技术,纳米材料应用技术,印染后整理技术,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生产技术。

  在农业领域,围绕新种子种苗选育、优质高效安全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重点解决以下技术:新种子种苗选育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高效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精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

  在社会发展领域,着眼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着重解决医药卫生、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大技术问题。重点研究开发人体技术,基因测序、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技术,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人性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新型住宅设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农业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以重要作物为研究对象,开展重要基因控制、克隆、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研究。

  在医药科学领域,以创新药物为主要研究目标,开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新药筛选开发及药效评价体系的应用基础研究;从重要疾病基因、功能基因入手,进行主要疾病发生机理研究。

  在信息科学与自动化领域,开展软件与互联网相关技术,光电子、微电子与通信技术,工业控制与自动化技术,数字技术,光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平台与集成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

  在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开展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原理,水、土、生物、矿产、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沿海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保护,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在基础学科领域,重点扶持数学、凝聚态物理、光学等学科,积极推动与应用技术领域的交叉发展。

  加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区域支柱和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核心,提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把建立追求技术进步的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中小企业建立技术依托。到**年,扶持建设150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必须达到年销售额的5%以上,其他五个一批企业不低于3%。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院所,应继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产业化水平,争取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条件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都要建立孵化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孵化器,包括综合性、专业性、高校高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技开发基地等,形成孵化网络,增强孵化功能,吸引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期间,着力建设好15个高质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区块和浙大科技园要以孵化为主,继续扩大软件专业孵化器规模,办好留学生创业园。孵化器要为创业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提供种子基金,引入风险投资,推行一站式、一门式管理服务,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实行税外无费政策,并加强与相关机构的联系和协作,增强对拥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整体孵化功能。

  在区域经济特色明显的地区,以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为重点,建立一批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主要从事引进、开发和推广与区域特色经济相关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深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区域支柱、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建设,尽快形成一批背靠市场、面向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民、实行企业化运作、为区域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科技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实现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中介机构、农技110的联网,提高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到**年,建立20个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争取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调整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科研院所的布局结构。按照省部校共建、服务浙江的原则,重点扶持建设几个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重点实验室,提高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的基地。继续保留和扶持办在高校和大院大所的其他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保证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应用基础研究实力。对设在小院小所的运作水平不高的一般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进行功能调整,鼓励与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创办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功能。加快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扶持建设若干重点科研院所。省自然科学基金要突出重点,五年支持50个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50位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每年选择30个左右的重大科技项目,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遵循科技发展规律,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建立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国内外合作交流、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技术市场建设,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动力。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事企不分、政府统包统揽科技进步事务的状况,把政府的职能逐步转变到主要提供科技公共产品、营造科技进步环境上来,形成各级政府上下联动、系统集成、整体推进科技进步的新体制。省一级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行业性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推进全省科技基础设施、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培育和繁荣技术市场、加强对技术市场秩序的依法管理和宏观调控等。市县主要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的培育、支柱产业的提升和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推广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建立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和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科技进步环境。

  改革科技计划体制。改变多头分散、低水平重复的状况,加强科技计划综合集成。调整科技计划设置,形成以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发展研究、科技攻关、科技产业化、创新条件与环境建设等为主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体系。加强科技计划间的相互衔接,建立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科技项目指南。加强科技计划和经费的综合管理,逐步推行重大项目经费全额预算、全程动态管理监督、全成本核算、项目决算的科技经费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

  改革政府资助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完善科研课题、项目管理办法,实行公开申报、公开招标、公布结果的制度。重大项目采用专家评议与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审批机制,逐步推行课题制管理,建立课题承包制或责任制,实行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制度。

  改革科技成果的评价、奖励制度。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绩效、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取向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奖励的导向作用。建立科技成果的分级分类评价和相应的商业性回报、政府奖励等不同的激励制度,政府科技奖励采用专家评审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办法。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技术市场的培育和繁荣。建立健全技术市场的监管体系,规范技术市场管理,提高技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中介机构、科技成果持有人进入技术市场,加强技术成果供需双方的对接。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科技成果的展示、洽谈、交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全天候的市场平台。加强技术市场中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查新、评估、咨询、专利、合同公证等技术中介机构。完善技术市场执法体系,加强技术合同仲裁,强化对中介机构的资质资信的动态管理,维护市场信用,依法制裁假冒、欺诈、侵权行为,保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

  条块分割、产学研脱节、研发机构专业设置单一、组合水平低是造成科技创新能力弱、项目小而散、重复研发多的主要原因,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克服体制障碍上下功夫。要把改革与开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致力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规模和水平,保证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实现。

  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必须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大力推进研发机构的组织创新。通过联合投资、互相参股、组织联合攻关的团队等多种形式,发展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科研院所相互间实行多种组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研发中心、科研机构和承担科研课题的合作组织。大力推进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引进资金、人才和科技成果,联合创办合资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科技园等,实现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打破部属、省属、市县属和条条的界限,推进科研设施的重组、联建、共用、对外开放和科技人才的优化组合,减少重复投资,提高利用效率。实行分类指导,继续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大胆改革,勇于探索,形成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政策导向。对合作开发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主要归投资者所有、收益共享,成果发明的奖励和荣誉归研发人员所有,切实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推进研发活动的社会化、市场化。

  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是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及科技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以集聚高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核心,通过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完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弘扬浙江精神,建设创新文化等措施,逐步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支撑条件和良好环境。

  继续坚持和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根据各地实际和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充分运用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体系,突出考核重点,完善考核方法。深入开展创建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活动,完善指标体系,简化创建考核审批程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建设科技强省、创建天堂硅谷对于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的宏观决策,落实推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科技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下一级科技行政部门的指导和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发展壮大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几支队伍。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观念,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各方面人才的作用。把科技计划实施与人才使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确定科技项目承担单位时要充分考虑人才因素,发挥在浙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高级工程师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带头作用,并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法规体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以留学生创业园、各类科技园区和基地、重点实验室为主要载体,加快引进各类科技人才,培养一批科技企业家。继续实施各类优秀人才计划,加快培养各类科技人才。建立对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的工作考核制度,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增强人员素质,增强服务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学习型、创新型的科技管理队伍。试行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人员资格证书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形成一支科技咨询、评估、风险投资家队伍。各级科技行政部门都要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信息库。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各级政府要认线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加快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业,组建一批以民间和企业资金为主、政府积极扶持的专业性或综合性的风险(创业)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要积极探索实行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吸引国外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机构来我省发展风险投资。建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大力支持风险投资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国内外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上市,积极培育和发展我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购买已孵化成功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并充分发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推荐到科技板块上市等政策的导向作用,把浙江民间的丰厚资金和企业家的经营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走出一条有浙江特色的组织民间资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子。探索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

  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加大科技行政执法力度,形成科技依法行政的良好局面。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普条例,修改完善科技进步条例、科技奖励办法、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开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立法研究,出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加大科技行政执法力度,开展对科技进步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调研、评估和监督检查,及时修改完善政策法规。认真落实专利保护条例,依法查处各类专利案件,加大对专利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通过发明专利申请费补贴,引导人们加快专利申请,增加专利申请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加大科技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综合集成科技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凝聚力。加强科技人员、企业家、科技中介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科学精神,提倡协同攻关,鼓励合作创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加强对科普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法制教育,组织科技下乡,树立正确的科技成果价值观、科技人才资源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竞争,倡导合作,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实现**科技计划的目标和任务,要处理好重点和总体的关系,既要有总体安排,更要突出重点,增强可操作性,做到切实可行。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锁定有限目标,选准主要载体,抓好重大工作,争取取得突破。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园区、基地、企业、项目为主要抓手,争创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四个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实施信息化带动工程、生物技术示范工程、纳米技术应用工程为主要抓手,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大宗农产品,通过技术链的延伸带动产业链的延长,再创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

  --加强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专项和重大科技项目为主要抓手,致力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加强高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协同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抓手,致力于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高产学研结合的规模、水平和效率。

  为了做好**年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根据**市科技局关于申报**年**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通知文件精神(银科字[**]38号),我局将组织**年**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现将“申报指南”(详见**政府公众网)转发,请认真阅读有关要求,欲申报的项目按要求认真填写申报材料,望各有关单位确实做好项目申请的推荐工作,未按有关要求申报的项目,我局将不予受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突出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促进“两个最适宜”城市的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2、紧紧围绕**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所确定的重点领域、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突出优势特色产业的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

  重点支持:能源化工、机械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发酵与生物制药、节能生产、污染治理、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工业关键技术项目和现代奶业、蔬菜产业、无公害生产配套技术、优质高效养殖技术等农业传统优势产业;企业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促进和提升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充分发挥科技计划对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1、科技攻关项目:包括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含软科学研究)。此类项目必须具备实施的基础条件,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突出效益优先,力争重大突破,对企业和社会发展能直接到推动作用,通过科技攻关能直接运用于生产,形成规模并能够取得知识产权,特别是自主核心技术。申报此类项目应做好调研、查新和试验方案的论证。

  2、科技开发项目:包括星火、火炬、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引进和电子计算机应用等计划项目。申报此类项目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并减少风险,以先进成就技术成果为依托,以加速成果转化和规模效益为目标,直接用于生产建设,并能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带动企业发展。此类项目一般投资风险较大,各申报单位要在认真做好全面调研、可行性论证和有一定基金保障的基础上再行申报。

  1、申报**年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需提供申报表一式四份和电子版一份(3.5英寸软盘WORD文档。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安徽科技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安徽省2007年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7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4万人,比2006年增长4.2%。科研机构959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机构36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3万人。全年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209亿元,比2006年增长30%,其中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74亿元,增长25%,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01%。

  回顾安徽省30年来科技地发展,由于科技投入的主体一直是政府,政府的科技政策对科技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政府科技政策的重大转变把安徽省30年科技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

  1977年,安徽省委及时召开了“向科学进军大会”,这次会议标志着安徽省科学的春天的到来。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977年9月23日,安徽省委结合贯彻《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通知》精神,做出抓紧科技战线整顿、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等6项决定。此后,“”中被撤消或遭到破坏的科技管理和研究机构以及群众科技团体相继恢复,科技情报网络逐步建立;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国务院各职能部门,有的在安徽组建科研增机构,有的则将所属科研机构迁入安徽,这些科研机构与先期迁入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和一批科研院所,推动了安徽的基础学科和应用科学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地提高。

  1978年安徽省一方面积极知识分子中的冤假错案,另一方面调整用非所学的知识分子的工作,全省6300多名大学生中有85%调整了工作。1979年4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颁发了关于农业科技干部使用和待遇的7条规定。1981年春,省委做出发掘人才,解决用非所学,大胆提拔科技人员到领导岗位等12条政策规定。1983年4月再次提出了7条政策措施,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这些措施对稳定农业科技人员队伍,鼓励科技人员扎根贫困地区起到了促进作用。截至1987年,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近28万人,科技人员的素质有所提高,专业构成趋于合理。

  1978年3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国的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要讲话,为科技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同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安徽省的科技工作进入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安徽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省人大常委会也相继颁发《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安徽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和《安徽省专利保护条例》。为保证全省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省委六届二次会议正式提出“科教兴皖”战略。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安徽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到1997年底,省属科研机构技工贸总收入已达8000多万元,进一步强化了科研机构面向市场求生存、依托市场求发展的意识。这一阶段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为:

  通过组织实施科技攻关等计划,每年取得省级科技成果500项左右,省科委每年都组织1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推广,积极发动全社会实施一系列科技工程;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逐年上升,据省统计局测算,1978-1997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其中对农业的贡献率为41%,对工业的贡献率达39%。

  到1998年,全省已有321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共实施国家、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68项。199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6.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6%,出口创汇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比重达到11.5%,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合肥高新区还被批准为我国52个高新区中首批对APEC开放的5个科技工业园区之一。

  省科委积极筹措经费,建立起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1996年启动以来,到1999年已累计立项200多项,投入600多万元,为推动全省科技事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及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安徽省科技工作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总体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总结了奇瑞等自主创新的典型经验,提出了建设全省创新网络。2006年4月,安徽省召开了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省委、省政府做出“走创新型崛起之路,建设创新型安徽”的战略部署和动员。以省印发《安徽省科欧亚体育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

  200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33亿元,出口创汇3.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达到15.9%。2006年,省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和专项经费达到1.42亿元,17个市财政科技投入2.99亿元。2003年以来,省级财政应用技术研发资金拉动社会R&D投入比例为1︰50,居中部省份首位;2007年安徽省争取国家科技经费4.8亿余元,再创历史新高。

  2003年以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近30%,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518.3亿元,其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4.7%,占全省GDP的比重为9.2%。全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141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5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36家。

  作为全国5个技术创新引导工程重点联系省份之一,安徽省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实施启动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打造创新产业团队,使全省工业企业出现“5个65%以上的态势”,即65%的科技机构设在企业,67%的科技活动人员集中在企业,68%的R&D经费源于企业,84%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为主体承担,73%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安徽丰原集团公司、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高新技术企业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2004年11月12日,国家科技部复函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实施方案,标志着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从2004年开始,省里每年投入5000万元资金专项扶持。2007年,合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27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3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820亿元,占据全省近40%份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已超过全市GDP的20%。据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合肥位列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第26位,比2006年前进3位。在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市建设的带动下,全省科技创新加快由“点”向“面”拓展,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在不同领域形成了自身特色。

  根据《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今后的若干年,安徽省的科技投入会有大幅度的增加,政府将逐渐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并最终成为安徽科技发展投入的主体,科技发展将与经济发展更紧密地结合,更加突出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同时,政府的科技政策将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地成长,企业的科技活动在整个安徽省科技发展中的比重将有大幅度的提升。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07.

  在“*”期间,*市的科技发展在科技发展计划、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高新技术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果转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和中药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实施了一批科技发展计划。“*”期间,全市共列入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37项,无偿科技投入2529万元,其中争取国家和省科技三费2029.7万元,新产品计划项目15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项,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20项,星火火炬计划项目16项,争取科技贷款23957万元。通过计划项目的实施,现已开发各类新产品160多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0多项,已经鉴定的科技成果4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3项,发明专利35项,依靠科技实现产值8.15亿元,创利税1.38亿元,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全面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组织编制了《*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实施了“长*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模式研究”、“长*森林恢复与农林业系统示范工程”、“节能草砖房建设示范项目”和“长*珍稀动物饲养繁育工程”等88个可持续发展项目,完成规划项目的93.6%,实际投资95.79亿元。人口教育示范工程、生态教育示范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在全社会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共识。2003年9月,吉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了中期验收检查,认为*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生态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市进一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认线日胜利通过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验收组的全面验收。

  3、以科技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围绕做强能源、林产、矿产冶金产业,培育壮大医药、绿色食品、旅游等产业,独具特色的产业格局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矿泉水等绿色食品加工方面,2004年1月,*市被命名为“中国*国际矿泉城”,引进了国内知名的矿泉水生产企业娃哈哈和农夫山泉,形成了自己品牌。生产出林蛙油软胶囊、利生源红景天颗粒等畅销产品。以中药现代化基地为龙头的中药材产业和医药产业快速崛起,现已有中药现代化基地7个,有3个基地2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18户企业通过GMP认证。在“硅藻土精制系列产品开发”、“高纯度镁合金”、“超厚旋切表板实木复合地板”等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临江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矿产企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金隆木业、金桥木业已成为木材加工业的龙头企业。

  4、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期间,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一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发展到6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3户。二是建立星火学校和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发挥专家作用。全市建立部级星火学校2所,省级星火学校4所。省市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8户,大院专家共计64名。三是突出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引导作用。全市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个,县(区)级新建科技示范园区欧亚体育、基地42个。四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全市已有80户企业与43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已经初步形成。五是发展壮大科研机构和厂办科研。全市省级研发中心2个,独立科研机构7所,科技人员达到119人,80%以上的企业建立起厂办科研机构。六是全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2490人,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七是以科技活动周为载体,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技意识。

  1、高新技术发展缓慢。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只有6户,高新技术产品少,产值不高,形成大的产业链条困难,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还很薄弱。

  2、企业缺乏科技人才。全市企业科技人员只有6652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1%。科技人员的素质不高,数量逐年减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3、科技投入力度低。政府每年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欧亚体育不足1%,企业没有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有很多企业还在依靠政府资金进行科研活动。

  4、科技服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没有建立起能够发挥作用的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信息和网络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

  “*”科技发展要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立足我市科技发展的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和建设“三城两地”的奋斗目标,把老工业基地建设,科技资源整合,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等作为科技发展的重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实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

  “*”期间,*市的科技发展要围绕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生态市建设的目标,通过深化科技与经济体制改革,强化体制创新,建立完善的、切合实际的创新体系,提高*市主要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1、工业要逐步建立起资源集约转换为主的生态工业产业体系,依靠科技,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清洁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工业行业以能源、矿产冶金、建材、矿泉饮品、绿色食品、轻工医药、特产加工、汽车配套为骨干企业,打造出自己的名牌产品。实施创新基金项目20项,星火火炬计划项目20项,建立中试基地5处,开发新产品500种。生产技术水平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农业要突破传统经营方式,逐步建设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体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强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不断培育林业副产品加工、食用菌产业化的龙头型科技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推广农业适用技术100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畜、禽、水产良种普及率达到85%以上。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在生物基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上要有所突破。到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户,科技企业发展到40户。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达到20%。

  4、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和技术引进,促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期间,建立科普基地20个,完成引进、推广成果20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

  5、加强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在“*”期间,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企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重点产业的培育与提升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90%以上的规模企业建立起厂办科研机构,形成在国内具有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加速科技信息网络、高新技术孵化器和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上。科技信息网覆盖率达到50%,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10户。

  1、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始终把科技工作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建设资源型城市提供科技服务,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市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实现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2、坚持突出创新体系建设的原则。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政府的科技协调职能,优化整合技术人才结构,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技术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创新工作的主体。

  3、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则。用高新技术对工业企业特别是传统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升规模和档次,注重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吸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选择适合*发展的高新技术项目,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原则。营造人才兴业、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在企业和农村培养一批实用技术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5、坚持集中科技资源,突出抓好科技发展重点的原则。要集中人力、智力、财力,集中投入“三城两地”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项目,集中解决我市建设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基地中的关键技术和难题。

  农业科技发展要围绕解决“三农”问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竞争能力,研究关键性技术问题,多层次攻关,尽快取得突破,推进我市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森林资源培育方面,围绕长*森林恢复和林下开发做好工作。推广退耕还林、林参间作、老参地再利用、母树林基地建设等技术成果,保证森林资源的恢复。营造长*高效复合经济林,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研究品种选育、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山野菜及食用菌等其它经济植物的繁育栽培和保鲜、干燥技术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在中药材种植方面,要围绕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逐步完成长*道地中药材生产的GAP认证。到2010年,将人参、西洋参、穿龙薯蓣、桔梗、北芪、刺五加等基地扩大到20个,建成良种繁育基地、野生中药材生产保护基地,研究中药材的生长环境、病虫害防治、品种繁育及丰产技术。

  在动物饲养、水产养殖繁育方面,以长*珍稀动物为重点,围绕林蛙标准化养殖、长*冷水鱼养殖、濒危物种的培育、梅花鹿饲养繁育、野猪饲养繁育开展科技攻关,解决生产中的品种选育、疾病预防、饲料配方等技术难题。畜禽的养殖要引进优良品种和改良地方品种相结合,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在疾病诊断、疫病综合防治、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上开展攻关,实行规范化、标准化养殖。

  在农村生态工程建设方面,要推行生态家园建设,实施太阳能住房研究与示范、沼气的利用与推广,继续推广草砖房等节能住房建设项目,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建立10个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引进果树、蔬菜等优良新品种。在农产品质量的监测检验上开展研究工作,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

  要立足*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选择科研攻关课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积极推广CAD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和无公害化生产,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大力开发新产品,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更新,发展生态型工业经济。

  1、能源工业。加强煤的洁净燃烧及煤化工新技术研究,开展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研究。

  2、林产工业。研究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林产品,调整林木产品结构,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把开发林木新产品做为重点,开发名优新特产品。

  3、医药工业。发挥长*天然药材库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发展高科技,在生物制药、中药材有效成份分离提取,制药加工工艺的改进,加速传统工艺的改造,在人参、西洋参、虎眼万年青、林蛙、红景天、北芪、淫羊藿等方面加大中药新药研制和植物提取物技术的研究力度,继续加强化学合成药、生物药等创新药物研制。依靠科技开发具有一流水平的新药、特药,并形成产业。

  4、矿产工业。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和综合利用研究,引进技术以开发硅藻土、白云石、高岭土和稀有金属为重点,提高开发层次;研究煤矸石、粉煤灰、低品位矿、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5、绿色食品工业。大力开发长*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研究保鲜、保绿、保脆技术、杀菌技术,开发山野菜、食用菌、野浆果、干果仁、矿泉水等名牌产品,研究开发食品、饲料、膨化技术。

  6、建材工业。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建材新产品,发展多功能墙体装饰及新型建筑材料,推进利用粉煤灰、煤矸石、页岩土生产建筑材料的研究,加速建材工业的产业化。

  7、塑料工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深入研发,不断开发大棚配套产品、医用塑料、塑料降解膜及建筑工程用塑料、汽车配套用塑料等新产品。

  8、汽车配套工业。加强科技合作,在轴承、轿车门、铝轮毂、汽车用塑料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方面进行开发研究。

  根据*市的发展实际,建立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在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上,孵化一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中力量对我市的具有高新技术发展潜力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并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生物技术和中药现代化领域,合作开展生物制药的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疲劳等药物的研究开发;在新材料领域,合作开展硅铝合金、硅镁合金、铝镁合金、高性能工程塑料和纳米材料的研究开发;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开发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等新兴高科技产业。

  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发展领域对科技的需求,组织50-100项带动性强、具有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对重点工业污染、家庭节水与生活污水处理综合利用技术及设备进行研究和应用;进行新型建材、绿色建材、替代建材应用技术开发,开展高值化非金属矿、工业废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产业化研究;进行绿色节能、新能源技术开发;推进疾病防治、诊断、治疗技术,推广新型治疗技术和计划生育新技术开发应用。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健全和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真正把科技工作提高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坚持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不断完善科技管理系统,形成上下紧密联系,横向协调一致的科技管理体系,为科教兴市奠定组织基础。

  (二)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要以优势产业为基础,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建立厂办科研机构,提高厂办科研水平,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各级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针对*优势产业的发展,努力培养科技与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各类人才,在企业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在农村培养一批乡土人才。不断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条件留住人才,用待遇稳定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进入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加大科技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要努力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科技投入体系。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不断提高市本级财政的科技投入,保证科技投入按一定的比例增长。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综合分析世界及我国化石能源可开采储量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环境承受能力,我国能源消耗必须向大幅度节能减排方向发展,大幅度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比较理想的是,到2050年,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届时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化石能源消耗量同2005年相比增加不超过0.5倍,先进可再生能源达到25%-30%,水电和核能达到20%-25%。近期应重点发展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力争突破新一代零排放和二氧化碳大规模捕捉、储存与利用的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安全清洁核能技术和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前瞻部署非传欧亚体育统化石能源技术。中长期应重点推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向主流能源发展,突破快中子堆技术、太阳能高效转化技术、高效生物质能源技术、智能网格和能源储存技术,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力争突破核聚变能应用技术,建成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

  有效突破水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式制约。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正面临最严峻的水问题挑战。解决我国水问题,从科技角度看,近期要加快开发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水污染物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饮用水安全保证技术等,重点发展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高效低成本海水利用和淡化技术等,前瞻部署和发展水生态系统相关科技问题,初步建成节水减排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中长期建成行业性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区域的技术体系示范,开展湖泊、流域水体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使我国主要水体污染得到根本治理,研究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变化的适应技术并进行示范。

  从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过渡到有效修复生态环境。全球环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已呈现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严峻局面,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期要坚持和完善源头治理战略,重点开发生态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中长期要深刻认识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系统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建立生态、环境、气候综合监测与预警系统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退化生态重建转型、区域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健康监控防治、循环经济研发示范、全球环境变化适应与减缓、环保产业技术和设备研究,形成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学习是提高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一年来,本人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认真学习党的政治理论,深入学习党的报告、学书记《在四川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过学习,对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有了全面充分的认识;通过学习,自觉增强了科学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和全局意识,增强了廉洁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增强了加快推进*跨越发展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学习科技管理知识和科技政策法规。通过学习,了解国家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了解掌握地区经济发展及科技发展现状,为新形势下科技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人作为一名民革党员,参政党的一员,在政治上始终与保持一致,自觉提高与的合作共事和参政议政能力;在区委“解放思想、突破制约、推进*跨越发展”的大讨论活动中,提出了“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传统产业”的意见和建议;在“看*、谋发展、作贡献”政协专题活动中,作了题为“看*变化心潮澎湃思*发展任重道远”的大会交流发言,真正发挥了参政议政的作用。在工作上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让参政党的良好形象通过自己的言行在群众中体现。

  事业心和责任心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按照领导班子分工,本人负责分管知识产权及科技考核工作。根据分工协作的关系,认真履行职责。围绕条线工作目标及区重点工作,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和人才考核工作及科技信息宣传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知识产权方面,20*年市政府把发明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列入了市政府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今年市政府下达我区的专利申请目标是1100件,发明专利245件,发明专利占申请量的13。5%,专利授权530件。目标任务重,各项指标是20*年的一倍;质量要求高,发明专利增加幅度增加了270%,针对这个情况,与科室人员一起认真研究对策,并深入基层进行调查宣传发动,广泛听取基层部门的意见,确定了以培育专利大户为主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制定了20*年知识产权工作意见,提出了五大行动计划,举办了“建设生态*—知识产权在行动20*年*区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通过努力今年1-8月完成了专利申请759件,其中发明专利217件,发明专利占申请总量的比例达28%。预计能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在科技人才考核方面,结合实际,认真制定考核意见;迎接市对区科技和人才工作考核;组织区对镇街道的科技和人才工作考核。其他的条线工作也认真组织,如科技工作宣传等,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

  民生科技作为政府主导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要求,既关系着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也关系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达成度。公共政策作为维系和推动民生科技发展的主要工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字面来理解,民生科技是民生和科技的合成词,这既包含着价值指向性问题,也包含着工具指向性问题,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结合。从概念上看,民生科技就是“指与解决、服务民生问题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社会安全、心理健康以及文化追求等切身感受和现实利益问题相关的科学技术”。[1]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推动科学技术与民生福祉有机结合,让科技发展助力民生、让科技发展服务民生、让科技发展推动民生,是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案头的重要任务。新世纪新阶段,民众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逐步从提高物质需求向提高生活质量需求转变,民众渴求健康、环保、安全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2]从现实情况看,“民生科技由于贴近人民需求,因此与其他类型的科技相比更易于在区间推广。”[3]总之,民生科技的发展固然有理论层面的激发,但更多内容则是来自于民生领域发展的实际需要,是理论和实践协同推动的结果。

  (一)民生科技政策价值凸显不足。民生科技政策的价值指向既不是简单地民生,也不是简单地科技,而是民生科技,强调科技发展的民生指向性、融合性和协和性,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在具体民生科技政策设计上,多数时候我们是强调工具理性,即更多地借助于科技来解决问题,强调事后的纠正、调整。而民生科技强调前瞻性,即在民生科技政策方案形成之前,就着眼于具体的民生问题,着眼于具体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民生科技的核心要义在于“为了人”的科技,但在具体的政策运行过程中,受制于功利思想的影响,价值论者与工具论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性的问题,前者更多地强调“为了人”,后者更多地强调“问题的解决”,由此生发开来,民生科技价值难以有效地糅合到一起。(二)民生科技政策方案质量不高。民生科技政策方案对于政策运行具有直接作用,民生科技政策方案问题剖析越准、方案的对策应对就越具有针对性,其效果就会越好。客观现实是,在民生科技政策方案制定过程中,政策参与者与政策参议者往往都会各取所需,为我性地输出个人或团体诉求,对具体的民生症结与科技的项量关系分析不深,对民生与科技的契合性挖掘不足。(三)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被权力裹挟。在民生科技政策运行过程中,政策执行者往往会根据个人偏好进行政策裁量,符合自身需要的或能够给自身带来利益的政策,就多执行,相反,不符合个人需要或不能给自身带来利益的就漠不关心地执行。在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往往被权力绑架,政策演变成地方官员或地方政府谋取私利的工具。(四)民生科技政策跟踪问效不足。比较而言,民生科技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环境、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相关的内容,就其辐射的领域也是包罗万象的科技发展,很难用具体的文字将其涵盖到位,这也无形地加大了对民生科技政策效果追踪的难度。政策需求多元,认识多维,能力素质各有差异,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对政策追踪问效的难度。

  (一)进一步彰显公共政策的民生科技。价值就民生科技价值生成而言,“它的发展过程充满了各种风险,包括安全风险、环保风险、投入风险、利益风险、科学技术风险和认知风险等,我们需要通过相应的路径减少或规避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的风险,促进民生科技的发展。”[4]强化民生科技价值,主要应从民生科技价值理性和民生科技工具理性两方面入手。对于前者,就是要不断地创设条件和内容,推动民生科技的融合性,强化民众的个体认知,使广大民众充分看到民生科技的发展对于人自身的意义,不单纯是要科技,而是要为了人的科技;对于后者,就是要不断地用民生科技抑或是科技去解决民生问题,通过问题来解决不断提升民众的感悟和理解程度,促使民生科技价值从形而下层面向形而上层面过度,真正实现“让科技活动和创新成果造福于广大民众,为广大民众谋福祉”。[5](二)进一步提升民生科技政策方案的质量。民生科技政策方案制定的质量和精确程度直接关系着民生科技问题或症结的剖解度,如果“症状”不清晰,提供的解决方案任凭如何科学、民主和符合法治精神,都是毫无益处的。为此,强化民生科技政策制定,必须精准研判民生科技政策的症结问题,尤其是要找准与民众利益最直接、最现实、最相关的问题及其与科学技术的配套程度、契合程度,能够有效区分哪些是民生科技问题能够解决的、哪些是民生科技不能有效解决的;哪些是民生科技现在就可以解决的,哪些是民生科技需要在未来解决。按照民生科技问题的大小、强弱精致政策方案,集思广益、多维协同联动,确保民生科技政策方案是经得住推敲和研磨的方案。(三)进一步规范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者的权力边界。规范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者权力边界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规范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者权力边界。权力是政策施动的有效保障,必须对政策执行者进行有效规约,以防止权力被滥用,为此,必须明确界定科技政策执行者的权力边界,即明示给科技政策执行者,哪些是他能做和必须做的事项,哪些是不能做的事项,使其能够谨慎用权、合法用权和有效用权。二是进一步加强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者的约权工作。民生科技政策约权应主要从内部慎独和外部惩戒两方面着手。所谓的内部慎独就是不断提升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者的慎独慎微意识,提升个人的内在自省,确保个体行为与政策要求同向同行;所谓的外部惩戒就是努力借助于规范把民生科技政策执行者装进制度的笼子,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四)进一步提升民生科技政策实效。一是提升民生科技政策运行质量。民生科技政策制定完成后,执行效果对政策实效具有决定的影响和意义。切实关注民生科技政策的执行细节,能够把政策方案所表征的内容精准地配置好执行内容,能够努力促使政策执行主体按照政策需求去裁量政策和执行政策。二是跟踪问效,不断提升民生科技政策效果。“要通过科技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进行引导、规范和管理,创办中介构有效地传递市场信息和技术,并在研发项目的初始投入、新产品购买上发挥更多的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转化体系,为民生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科技进步、生产技术产业化提供前提和保证”。[6]

  [1]李宏伟.民生科技的价值追求与实现途径[J].科学经济社会,2009,(3).

  [2]苏玉娟.民生科技与中国梦的实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8).

  [5]崔永华.民生视域下的科技发展与政策启示[J].科技论坛,2012,(8).

  近年来,我院积极倡导科技兴院,十分重视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抓好人才培养,推动重点专科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建设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今年是“九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的医学科技水平,推动医院科技进步,特制订2001-2005医学科技发展规划。

  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确立了肛肠科、口腔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为重点建设专科,目前已初具优势,到2005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在市内及周边县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

  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

  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省中医院、省口腔医院、省肿瘤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中、西医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

  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新一代CT,800mAX光机,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PCR等新技术、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口腔科装备6台先进的全电脑控制的连体式牙科综合治疗机、铸造机、烤瓷炉、种植机、光固化机、超声波洁牙机等系列国产、进口成套的配套性设备,中西医结合肿瘤科配备介入治疗肿瘤所需要的各种设备,肛肠科购置肛门压力仪、肠镜、多功能微波治疗仪等先进设备,为开展各种高难度专科医疗服务提供可靠保证。对重点专科房屋进行改造、装修,待医院新建的综合楼下半年投入使用时,我院的重点专科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

作者:小编

【返回列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