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成果竞相涌现 科创点燃经济欧亚体育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4-03-07    来源:网络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提速,赋能实体经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绘就浓重底色。展望未来,围绕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多科技政策将加快落地。

  距离地球约3.78亿千米,“天问一号”成功“落火”。截至12月1日,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火星车目前在火星表面工作超过190个火星日,累计行驶超过1200米,获取巡视探测原始科学数据约10GB。

重大成果竞相涌现科创点燃经济欧亚体育发展“新引擎”

  这是一个缩影。“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多个领域,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探日”时代开启。10月14日,搭载着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的长征二号丁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人造太阳”持续“燃烧”。5月28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以1.2亿摄氏度的温度持续“燃烧”101秒,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世界纪录延长了5倍。

  量子计算升级。“祖冲之二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对“量子随机线路取样”问题的处理速度,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00万倍以上。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背后,正是我国不断上扬的基础研究水平。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等奖更是难得地产生“双子星”,成为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持续提升的最佳注脚。

  “基础研究能力是国家创新活力的源泉。基础研究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底蕴和后劲,强大的基础研究是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和根基。”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数据显示,2020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首次突破6%。“十四五”时期,这一比重有望达到8%以上。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从5G到人工智能,从物联网到机器人,科技创新进步引领产业升级,赋能实体经济,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高质量发展绘就浓重底色。

  高新技术企业群体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相较于传统的金属安检仪,我们研制的主动式毫米波人体安检仪效率更高、范围更广,只要走进该装置的玻璃门,停留短短1秒,显示器随即呈现出人体图像,金属、陶瓷、粉末、液体等违禁品也以不同颜色的圆圈清晰标注,一览无余,大大提高安检的效率和准确度。”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华讯方舟智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运营总监李军霆表示,目前,这款产品已在深圳宝安机场投入使用。

  传统企业也以科技创新带动转型升级。“国内每五块智能水表的配套电池就有两块来自长江科技。”武汉中原长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杰表示。截至2021年11月,长江科技在国内智能水表市场配套电池占有率高达40%,在智慧物联网市场也达到了10%的占有率。

  李文杰说:“长江科技成立之初就针对智能水表、电表行业充分挖掘自身的研发能力,262个横向研发项目、23个总装新品项目、8个总装质量项目,为我们的产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做了铺垫。”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渐凸显。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国家高新区群体进一步壮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长极。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169家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29.5万亿元,同比增长21.9%。

  “目前张江高新区集聚了10万余家科技企业,9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超过60%。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兴产业领域快速发展,在线新经济等新业态加速崛起。”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新版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欧亚体育到《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再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2021年,诸多重要文件的发布,勾勒出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路线图。

  特别是《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出炉,从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到加快推进国家科技项目成果评价改革;从大力发展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到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一系列硬招实招出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表示,北交所突出“更早、更小、更新”——即更早地关注并服务于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提前发现“好苗子”。

  展望未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仍将深入推进。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政策要加快落地,继续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专家表示,随着一系列新政的落地生效,包括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作用在内的新体制机制的充分发挥,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张莫 钟源)

  王德保透露,中心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河套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协同香港、面向全球,在河套合作区建设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

  “主轴承的服役寿命与可靠性受到材料、设计、制造技术等多种关键因素制约,研制难度随尺寸增加而倍增。

  为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文生视频、智能家居、智慧工厂……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备受瞩目。

  月表可开采资源均赋存于月壤/月岩地层中,月球采矿是典型的多资源共采问题。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围绕科技如何支撑高质量发展、怎样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等线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辛锋看来,中央企业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方面,拥有多方面独特优势。为深度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作用,不同领域中央企业持续探索科技发展,积淀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李国英介绍,2023年我国共计实施41014个水利工程项目,分为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灌溉工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4类。张玉卓用三个字概括了中央企业今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高”,即高水平的协同;“质”,即质的有效提升;“量”,即量的合理增长。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手术机器人、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近年来,数字医疗技术在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患者康复等领域不断开疆拓土,让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可及。通过照片诊断眼部疾病、利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脏……各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成为辅助医生诊断疾病的帮手。

  贾少谦认为:“制造业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主战场欧亚体育,当下迫切需要培育壮大绿色创新主体,激发绿色转型活力。范飞建议,可根据区域绿色技术发展优势和应用需求,完善绿色技术交易机制,同时布局建设若干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绿色技术成果转化。

  “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我国“双碳”战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前置性的制度变革,不仅彻底打破了“能耗双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源化工产业的约束,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双碳”战略,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零碳经济竞争新优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

  如今,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更强,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交通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更加高效,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发挥创新的源动力作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为了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树”,迫切需要加强原始创新,发展“从0到1”的根技术。

  政府工作报告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欧亚体育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记者4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202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开好今年的全国两会,乘高质量发展之势、集攻坚克难之智、汇团结奋斗之力,必将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信心和力量。

作者:小编

【返回列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