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体育全社会要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世界 两会访谈录

发布时间:2024-03-07    来源:网络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和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教授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访谈录”演播室,接受《人民教育》记者的采访,就“全社会如何共同守护学生心理健康”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记者:人的心理与社会变化密切相关。刘书记,您在履职期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请问您在调研中对青少年当下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哪些新的发现?

  刘希娅:在调研中我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城乡接合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中学阶段。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是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各种复杂因素所导致,给孩子和孩子所在的家庭带来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压力,也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全社会都有必要、也有义务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守护孩子的茁壮成长。

欧亚体育全社会要共同守护青少年的“心”世界两会访谈录

  记者:刘书记的调研情况令我们对青少年现在所面临的环境有了更多了解。请问乔教授,我们现在应该怎样重新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生存环境和状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乔志宏:总的来讲,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物遗传因素有关,但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讲,心理健康更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有关。如果教师、家长的要求过高,学生在环境中感到压力过大、丧失信心,体会不到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正面因素,心理就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个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的环境,让学生喜欢并享受其所处的环境。

  记者: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请问刘书记和乔教授,学校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营造良好成长环境方面,该如何发力?

  刘希娅:首先,学校要让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体验更加优质,避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剥离。美好的生活和优质的学习体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学校可以从学生的上课体验、师生的交互方式、同伴间的沟通交流渠道等方面进行调整。

  其次,学校应该从预防的角度着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校园生活流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最重要的场所不是心理咨询室,而是最普通的家庭和学校,甚至是每一间教室。我们需要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能够释放自己,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

  再其次,应推动全员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我会带领学校教师共同研发心理健康课程,研究学生的生活欧亚体育,研究怎样通过情绪突破口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

  最后,学校要主动积极地与社会和家庭连接,主动引领家长。尽管学校会面临家长带来的一些压力,但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学校要有主导的意识和能力,有鲜明、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疾病,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学校还要引进一些社会资源,如高校教授、医院医生等,共同做好家长的联系工作,让校家社协同,合力助推学生的健康成长。

  乔志宏:我很认同刘书记的观点。我们需要让每一位学校教师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让每一个学科课堂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体会到自信和自主,在课堂上有归属感,并从学习的内容中找到意义感,那么这个课堂就会是一个富有心理成长机制的积极环境。

  此外,我们要规范现有学校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和能力标准,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为家长提供专业支持。

  记者:家长与孩子所处的时代已然不同,教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问二位,家长需要特别关注哪些方面?

  乔志宏: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常开玩笑说,家长是唯一没有经过培训、没有获得证书就上岗的“职业”。在家庭教育里,更多的家长是凭借个人经验教育孩子,但这在今天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现如今,社会环境和孩子的生长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00后”“10后”的孩子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自主精神,但是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还停留在过去,导致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发展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差距。所以,今天的家长迫切需要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家庭教育,学校需要为家长设置规范的、成熟的、完整的家庭教育内容结构,让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各个年龄阶段的成长规律、心理发育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做法。

  此外,家长需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规律。在今天,家长不能认为孩子只要吃得好、穿得暖就没有问题,我们要理解现代化的个体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一个健康的孩子,需要具备“自主”这一核心素质,自主性的满足不仅是孩子自身的需求,也是国家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最终是要建设创新型社会,而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就是要有自主创造的能力。因此学校和家庭都需要重塑教育理念,从教育制度、评价体系到日常的教育行为,都能够按照孩子健康成长、创造性品质培养的规律和需要,以及国家发展的规律和需要调适教育教学。

  尊重孩子的内在特征,给予孩子更多自主性,孩子往往越发具有自律意识。相反,如果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外部控制和约束,孩子反而会越发失去自我控制和约束。这样的规律和道理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

  刘希娅:我很赞同乔教授有关孩子自主性的观点。我认为给予孩子自主性是家长培养孩子自信心、自律性、成就感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有很多的自主机会和空间,他们会觉得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进而产生自我负责的意识,即使面对错误和失败,也能坦然地接受并改正,在不断尝试中获得心理品质和综合能力的进步与成长。所以我认为家庭要特别注意降低对孩子的过度管控,增加孩子的自主性。每支持一次孩子的自主性,其实就是给予孩子一次终身可持续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机会。

  记者: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我们所有人都行动起来。那么请问二位,社会力量如何有效参与,共同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就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建立更好的教育生态。从升学机制到孩子们学习流程中的评价机制、评价工具等,都要更多地从整个国家民族的高度,优化系统性的教育生态。

  另外,我特别建议高校在培养心理健康教师的时候,从侧重培养他们怎么去干预和治疗咨询转向日常生活的预防。此外,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管理心理咨询师行业。

  乔志宏:我们确实应该对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有更多的管理,应该更加规范、更加专业。

  在高校层面,我们需要注意发挥专业引领和人才培养的功能。除了注重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要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引导学生深入中小学,与在职的心理教师进行交流,增强自己的实践学习。同时,高校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组织提供优质培训,帮助一线教师增强理论水平。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和主体,我们要有整体的观念社会关注,坚持系统治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了五育并举、健康教育、健康监测、预警干预、人才队伍、健康科研、心理服务、成长环境等八方面内容。这也是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举措,为我们今后的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方向和要求。欧亚体育欧亚体育

作者:小编

【返回列表】
网站地图